贵州赤水:设施大改善 旅游大发展 致富大有为
赤水丹霞佛光岩
高速公路一个半小时到重庆,40分钟到四川泸州机场;水路60公里入长江,通江达海。如今,作为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赤水市,随着各项基础设施的改善,已成为黔北融入成渝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的前沿阵地和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以及“全域旅游,全景旅游”的旅游胜地。
干部群众参与通村通组公路硬化
公路修到家门口
“去年,家门口的这条断头路终于修通了,我家采伐的40吨竹原料顺利运输出来,仅此一项,就增收了1.72万元。我家的生态鱼场有3万尾鱼,前来观光旅游和垂钓的游客也多了,预计今年有60万元收入。”路通了,产业发展带来的收益让官渡镇新华村贫困户袁吉明笑得合不拢嘴。
赤水是中国最大的竹子之乡,竹林面积达131万亩,20万竹农人均竹林面积近7亩。因此,竹产业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最大的支柱产业。以前,许多竹产业路不通,村民守着满山的竹子却无法运输出来,依然还过着苦日子。
“要致富、先修路,要脱贫、路先行”。近年来,赤水市把打通断头路、硬化通村通组公路、新建产业公路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民生工程。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49.86亿元大力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仅2016年,赤水市就投入资金17亿元资金,用于新(改、扩)建和硬化通村通组公路2111公里,交通网络对所有贫困户实现全覆盖,基本实现“乡乡有客运站、村村通油路、组组通硬化路”的目标。
今年,赤水市再启动实施硬化通村公路1000公里,新建农村产业路1000公里,实施1000公里安全护栏建设,让大山深处的资源真正变成了真金白银。
如今,赤水满山遍野的竹资源被源源不断运输出山。仅去年,该市就采伐竹原料8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9亿元,全市20万竹农人均增收近2000元。
在长沙镇,各村支两委通过“一事一议”将通村公路从4.5米宽增加到6米宽,大大提高了通行能力,拓宽了村民们的致富通道,特色种养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大同镇同康小区移民安置点
家家住上安居房
走进赤水“天苑新城”易地安置小区贫困户王小英的新家,三室一厅的房子通电、通水、通天热气,房屋全装修,实现的是“拧包入住”。
以前,王小英一家4口人居住在天台山村狮子岩组,交通极为不便,生产生活条件非常差,日子越过越艰难。为了生计,王小英和丈夫陈吉强两口子带着两个小孩常年在外务工,但一年下来,除去房租、生活费、孩子读书等开支,务工收入所剩无几。
回忆起以前的生活,王小英感慨地说:“老家的房子早都塌了,根本不能住人,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是我们一家人最大的梦想!”
在党员干部的帮扶下,王小英一家搬迁进了“天苑新城”的新家。她在一家电子厂上班,每月工资有2100元,步行上班仅需10分钟。两个孩子在天台学校就近入学,步行上学也只需10分钟。
2014年以来,赤水市实施生态移民搬迁1177户5067人。从2016年起,赤水市委市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保护旅游资源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用两年时间,对居住在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生态功能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和居住分散的“四类穷窝”共3641户14398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截至目前,赤水市已新建成天易地扶贫安置小区30个。2016年,已实现搬迁入住2648户10853人。
为鼓励和引导群众向城区和园区搬迁,赤水市在上级补助政策的基础上,对每户贫困户再给予6.5万元补助、每户非贫困户再给予4万元补助,目的就是要让搬迁群众减少经济负担,实现拧包入住。
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能致富,是实施易地搬迁、保护旅游资源的根本目的。为保障搬迁群众稳定就业,赤水市梳理就业岗位15000余个,确保每户搬迁户至少有1个就业岗位,让搬迁群众通过就业致富脱贫。截至目前,已搬迁对象2600多户实现就业3114人。
为解决农村群众住房破旧问题。近三年来,赤水市投入7亿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7370户,彻底解决了农村群众住房安全保障问题。投入50亿元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80个,建设生态湿地3个,打造景观林4.5万亩,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提升。
赤水市区一角
户户接通安全水
水乃生命之源。解决好农村安全饮水问题是实施脱贫攻坚的重要保障。近年来,赤水市大力实施安全饮水工程,着力修缮水库、水渠,新建重点水库等水利设施,挨家逐户排查实施自来水、安全水、小康水的项目,实现了家家户户通安全饮水的目标。
在葫市镇天堂村,人畜饮水问题一直是村民们多年来的期盼。去年,该村争取到帮扶资金和项目资金13万元实施完成“小康水”项目并投入使用,惠及全村4个村民组50余户群众,彻底解决了340余人饮水难问题。
村民袁远强高兴地说:“现在只要打开水龙头,就能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了,我们农村人也和城里人一样,小康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近!”
在地处红军渡口的元厚镇,2016年以来新建67处水窖、安装饮水管道146500米,解决了全镇298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镇水务站党员干部王飞带领干部群众兴修水利,短短数月,年仅40多岁的他头发都熬白了一大半。苗族贫困户王大华说:“要不是有王飞这样好的党员干部带领我们修水利,恐怕现在好多群众还在挑水喝呢!”
近年来,赤水市投入2.19亿元建成2个重点水库和实施519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近1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实现了全市贫困群众100%吃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
赤水四洞沟景区
家家用上小康电
元厚镇高新村7组原属于电力自供区区域,村民们生活生产用电存在很大困难,农用机器无法运作,存在较多安全隐患。今年5月,10千伏新线路改造完成,村民用上了安全电。
村民汤明权说:“前年,老伴儿买了口高压锅回来,由于供电不足,根本没办法用,水都烧不开,饭都煮不好。去年,实施完供电改造后,现在煮饭、做菜、烧水都不成问题,方便多了。”
在脱贫攻坚路上,赤水市供电局党员突击队活跃在大山深处、田间地头,立杆、架线、排查、通电,风餐露宿,没少吃苦挨饿。“哪怕一座山上只有一家农户,我们也要想尽千方百计把电杆电线给农户架好,让农户用上安全可靠的电。”党员突击队员说。
为解决群众安全用电问题,2016年,赤水投入1.08亿元实施“小康电”建设,通过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有效解决了原自供区供电网安全隐患大、供电质量差等问题,51个贫困村供电质量得到保障,消除了全市范围的“无电户”,实现家家户户通安全电的目标。
大瀑布漂流项目发展壮大两河口镇黎明村集体经济
通讯设施全覆盖
赤水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现在游客走进赤水的任何一个景区,只要连通景区的免费WIFI,随时随地可将现场拍摄的美景图片、视频等通过微信朋友圈发送出去。该项服务获得不少外地游客的点赞。
近年来,赤水市大力实施“智慧旅游”“智慧城市”建设,所有景区以及城区各宾馆酒店、旅游服务场所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2014年以来,该市投入资金4.25亿元实施通讯工程三年会战,新建515个3G/4G基站、无线宽带发射基站456个,实现通讯信号全覆盖;完成2万户乡镇光纤入户,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宽带”目标。
随着通讯设施的不断完善,该市电商发展风生水起。当地金钗石斛、晒醋、竹笋、乌骨鸡等绿色农产品被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有力带动农村群众增收脱贫。2016年以来,该市投入1.2亿元完成“云上赤水”电商综合平台建设,建成98个农村淘宝、贵农网村级服务站和5个农村电商综合平台,推进“网货下乡、赤货出山”,帮助4000多户贫困户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早春“针织衫”才是刚需,选款和搭配都总结好了,照着穿真减龄早春的季节,温度回升,我们的衣衫也变得轻薄起来。尤其是在温暖的南方地区,春季的氛围也是越来越浓烈。轻薄、软糯、甜美的针织衫,也成为女性必备单【详细】
40岁女人衣品更重要,简约优雅不失时尚,基础款穿出高级感世人都说40岁男人是一朵花,其实这个年龄段女性,也是有自己优势。这种具体表现在,就是自己得体穿着,姣好气质。衣品上代表你对生活审美,以及自己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