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穿行——张郁葱个展2019
艺术家:张郁葱
策展人:宋庄老孙而已
开幕式:2019年9月11日下午3点
展 出:9月11日——22日
展 馆:北京而已美术馆
暧昧与尴尬
牧野
当代艺术给艺术家提出了有难度的创作。在艺术现场,因为当代艺术这一概念貌似有边界的观念植入,而使艺术语境发生了彻底的改头换面。也因此,艺术家特别是从事架上或纸上绘画的画家,分出了艺术创作和行画画家之别,在称谓上就有了画家和艺术家之别。艺术家称作了当代艺术家,而画家沦落为画行活的画家。
要区别艺术家和画家之别,没有省略的一万字是无法对观众说得清楚的,但是有一个点可以透露给希望分别的观众,尽管有分别心很容易丧失一个人的佛性,但好在艺术不是宗教,你我无需加持自缚。当代艺术之所以当代,就在于艺术不仅仅秉持语言的发现与创造,而更在于现实的批判与艺术家的独立人格精神。艺术家在解决绘画语言自由性表现的基础上,在体现当下性的现实中,发现元叙事的日常性存在,以及与现实的隐秘关系。
艺术家张郁葱从雅玩观赏石出发,在古典文人创造的园林文化与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理想矛盾中,提出并且完全呈现了中国当下的文化现实。在当代艺术家中,以假山石园林文化纵深向度探讨当下文化艺术问题情境的艺术家不在少数,而似乎张郁葱走的更远。很难想象,一个艺术家能够纠缠在一个问题上试图揭示一个国家文化现实的图景,十年如一日穿行在文化时空中,他不是在画画,而是一个人在战斗。和自己过不去,和现实过不去,如是,让他一个人难为一个人罢了。
张郁葱的园林文化情结缘于他的游学经历。其出生在艺术名家辈出的江苏徐州,张伯英、李可染、朱德群、刘开渠、萧龙士等等艺术名家造就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神话。其后来到集天下名石园林于一身的苏州学习艺术创作,游园惊梦,传统文化早已悄然融入生命之中,不足为奇,无非张郁葱有意无意间惊动了历史的幽灵,行知笔走,已然附体听命。张郁葱以艺术生活的方式,让艺术活在了当下,也让园林文化活在了当下,历史与当下的冲突在艺术家张郁葱身上,活生生的成为了现实。
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发生不是凭空捏造臆想天开得之,正如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一样,在现实的矛盾中,在历史的进程中,在某一时间节点上,文人士大夫文化走上了历史的前台。天人合一,礼乐文化仍是古典文人的梦想之境,尽管那时的魏晋王者霸道不曾提出中国梦之说,在老庄哲学虚无之中,在贵无崇有、崇有贵无、有为无为的重玄之道的散淡谈论中,自在逍遥,觉醒了文人人格的价值标杆。文人风骨,建安风度,越名教而凭自然,开文化清流,为天地立心,良知法度。为文为画,素事桃源,已然成为修身养性的法器,天地等同一身。正因如此,道法流变,山水绘画成为古典文人精神外化的意象,可居可游的理想之境终究是眼观意想之所罢了。宋元以降,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灵璧石从山石中脱颖而出,是石非石,文人精神找到了理想隐喻的外化之物。宋徽宗筑山,花石纲水浒,米芾拜石,传说与神话比翼,天地人文同心,灵犀一点,绘画之造境终于成就了文人理想的现实,成就了文人精神可居可游、天人合一的园林文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的就是江南文人的园林和石头中的石头。
张郁葱游戏在园林山水之间,以架上绘画的方式向文人精神致敬,如梦如幻,仿佛回到了古典文人山水理想之中。似乎他所有的企图,都是将曾经展开的园林文化送回到原初的山水画中,剥离而不是脱离现实,只许神游逍遥,自在其中。张郁葱的艺术创作,既是对园林之境和文人风度的致敬,毫无疑问,也是对现实与历史的质疑。如果我们注意到张郁葱《继续穿行》系列中总会出现的画龙点睛的小小人物时,也许恍然明了张郁葱的着意立场。穿行在园林中的人物与园林之间已不是浑然合一,抒情写意,诗情画意的优雅自在,而是紧张不安、焦虑惶恐,令观众茫然。花非花,雾非雾,园林已不是谁家记忆深处的安身养性之所,自在逍遥之地。进一步说,在古典山水画中,人物总是安排的很小,山野樵夫,渔舟唱晚,古代文人心之所在,古人之意,天人未分。而在张郁葱的园林造境中,小人换上了游园的小孩,行在其中,动作夸张变形,丧失了自在性情,如此,园林山水的尴尬,也是当下人的尴尬,我想,更是现实文化的焦虑尴尬,指向了未来的不堪想象。这是一个艺术家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也向观众指出了生命不能接受的尖锐之痛。
张郁葱作为当下的艺术家,一个文人精神的实践者,正是通过他的艺术作品,向我们揭示了现实人文语境的文化生存状况——在不断丧失和减少的人文精神的存在之境中,以自我救赎的方式拯救着自己,成为现实的一个镜像,证明着曾经发生的存在。仿佛传统文人精神隐喻的外化,在日常中显现,暧昧、模糊、面目全非,又无所不在。
穿越的召唤
张朝晖
艺术作品有各种各样的,正如眼前的人流各有特点,很少雷同。艺术行业不断推出艺术品,但多似曾 相识,只有很少的作品能吸引你的目光。这样的是好作品,值得驻足观看,耐人寻味,这样的作品,多少都触动了你内心的某种感受。看绘画作品,基本上看两点,画的什么和怎么画的,也就是表现的内容与表现的形式。好的作品是内容真实深刻,表现形式(也就是艺术语言)独特,好的作品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当然在一些抽象与观念作品中,内容就是形式,形式也是内容,这另当别论。
张郁葱的作品《继续穿行系列》有某种吸引人的特点,是耐人寻味的好作品,因此在内容与形式的都有值得分析的份量。在他的画面中有两个基本的视觉要素,一个是传统园林的环境:假山石,古建筑亭台,水塘,树木花草;幽暗昏黄的氛围突出了梦境的幻觉,或者舞台上的戏剧效果,仿佛时间凝滞。这个环境围绕着另一个视觉要素:人物,唯一的孤单的人物显然占据了画面的焦点。这个孤立的人物不是古装的,而是当代人的特征:背包的旅行者,盘桓的少年与少女,池塘中的游泳者。历史的空间与当代人的装束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但画面阴沉忧郁的色调与孤魂鬼影一般的现代人又统一在一个精神的时空。这个对生活在今天的中年人会产生共鸣和似成相识的成长经历或精神体验,文化历史的迷失于未来的幻灭纠缠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过去三十年成长起来的,并生活在当下中国的艺术家是十分幸运的。因为这个社会积累了态度的张力可以感受,可以不断触及人性感受的底线,从而可以转化为思考与艺术表现的一手生活素材。
孤独的当代的青少年人物笼罩在古典的环境与压抑迷失的氛围中,这个视觉叙事显然是在讲述艺术家自己这一代人的精神经历与扭曲困苦的现状:虽然身体已经生活在21世纪,但在文化与精神的许多方面,依然生存在传统的制度和社会氛围中,生活也如虚幻的梦境一般,杂乱并持续不断地在不同的时空之间切换。从而导致了许多个人的精神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出现,并时常以激烈的形式发生着。作为不断成长的艺术家,个人的感受与思考,困惑与焦虑也总与社会以及同代人的境遇相互交织着。很多时候,艺术家面对无能为力的社会现实,在艺术创作中体现精神的焦虑一定让紧张的身心得到放松。
张郁葱采用写实的手法和象征主义的态度来表达对社会认识与人生的感悟,在精神的“不断穿行”中,记录自己成长的道路。在张郁葱的画面上有浓重的象征主义味道,无论是光线的设定,还是古典环境的选择,以及人物动作和表情的刻画,都成为传达感情的符号,沁透着复杂而纠结的心理情结,剪不断,理还乱。但他对画面的整体控制性却很强,并没有恣意妄为地宣泄情绪,画面上的调子结实严谨,只是一些诸如草丛或树木桠枝处理的轻松灵动,这让观者的情绪随着他的画面布局与精心调配,而进入艺术的情境,感受他“不断穿行”的精神体验。显然,他在驾驭绘画语言方面已经相当的成熟和自如。
艺术家之所以要创作作品,其实是为了与世界进行交流,与观众进行沟通,希望引起共鸣。因为艺术家的敏感触角与对外部世界的无奈都只能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张郁葱显然是这样的人生思考者和艺术实践者,他用作品探寻着世界的神奇,无论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世界,都是生命的宿命,但他用自己的作品不断进行精神的穿行,生命的穿越。
能这样做,就是诚实而真挚的艺术家。
一步一回头
杨卫
唐代诗人孟郊金榜题名后曾作《登科后》诗一首,其中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两句颇为激荡,读来不免让人欣喜若狂。看风景的最好心情莫过于此,原因还在于春风得意时。然而,春风得意毕竟不是常态,大多数时候人们都是背负着沉重的现实包袱,不堪重负。正因为如此,才有人跑到艺术世界中寻找慰藉,从中开拓出了一个永恒不变的桃花源。张郁葱就是这样一个暗恋着桃花源的当代艺术家。与许多“70后”艺术家不同,张郁葱似乎很漠视这个光怪陆离的现实社会,而对静谧悠远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这就注定了张郁葱的悲剧意识,使他的艺术带着某种与当代现实格格不入的情愫,一步一步地走向了对历史记忆的探寻与考古之中。
张郁葱,1971年出生于徐州,早年就读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后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如果追溯张郁葱的艺术历史,苏州求学的那段经历应该说尤为重要,因为那里不仅包含了他最为灿烂的青春时光,也给了他美学意识的最早启蒙。所以,苏州作为张郁葱艺术人生的起点,早就为他后来的艺术奠定了基调。事实上,苏州是一座颇具传统“文人画”色彩的城市,不仅因为那里曾经产生过远负盛名的“吴门画派”,更因为苏州园林的静谧与优雅,营造出了一个个别有洞天的壶中世界。张郁葱由这个世界步入艺术创作之门,自然会心驰北阙,兴寄东篱,感染到“文人画”所追求的那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这是张郁葱的艺术始终具有形而上气质的原因。尽管后来的张郁葱又辗转南北,于南京求学,到北京发展,历经了无数的艰辛与坎坷,但情感的因子已经植入苏州古城,埋进了“文人画”的传统中。所以,张郁葱后来的绘画还是始终关乎着苏州的园林,艺术的精神内核也与传统“文人画”紧密相连。
当然,张郁葱的绘画不是“文人画”,因为传统的文人世界早已经崩塌,被近现代革命所摧毁,只残留了一些破碎的片段。所以,张郁葱的绘画只能说是对“文人画”的某种追忆。这就像他的绘画虽然大都是以苏州的园林为题材,但却少了园林的精致与安逸,而是充满了纷乱如麻、波云诡谲的意向一样。与其说这是张郁葱对传统的回归,不如说是他对痛失传统精神家园的一声叹息。正是这种一步一回头的叹惜,使张郁葱的绘画与现实之间构成了某种紧张关系,也把他的艺术带向了文化反思中,从而具有当代艺术的批判性内涵。我感兴趣的正是张郁葱这种别开生面的批判性,不像有些艺术家那样是以一种激越的对抗方式,而是将自己隐于的破败不堪的园林深处,以某种惆怅的艺术方式来折射时代变迁的同时,为我们开拓出了一个凄美的想象空间。这使我不由得再次联想起传统的“文人画”,感到了张郁葱的绘画与“文人画”之间藕断丝连的抽象联系。
事实上,传统中国的“文人画”是一种化身世外的艺术,之所以要疏远于现实,是因为现实的污垢容易使人浑浊不淸,所以,“文人画”要借自然之力来洗涤心灵,就是为了放飞自我,让心底呈现出朗朗晴空。这个晴空成为传统中国文人的价值追求,也使他们在现实之外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精神空间。当代中国人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求生存求发展的过程中自我扬弃,也不知不觉地丢弃了这个精神家园。这成为现代性的巨大失落,弥漫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构成了一种发展的焦虑。不少中国当代艺术家就是从这种文化失落和现实焦虑中走上创作之路的,张郁葱也不例外。不过,与许多艺术家不同的是张郁葱没有背过身去,相反却是转过身来直面文化失落的现场,将现实的焦虑转化为寻根的动力,仍在破碎的传统中一点一点拾捡残余的精神碎片。这就像他迷恋于苏州园林,又把自己的作品命名为《继续穿行》一样,从中我们能够读到张郁葱的心迹,带有某种独吹边曲向残阳的孤绝感。其实,我们已经不可能再回到过去,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但是,回望却是一盏灯,能够照亮精神想象的空间,赋予现实更多的可能。
张郁葱
1971年生于江苏徐州
先后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校,南京师范大学
先后研修于中国美院油画系,中央美院油画技法班
个展
2015年“继续穿行”油画个展,北京九千堂美术馆
2014年“继续穿行”油画个展,北京杨.国际艺术中心
2013年“造境”油画个展,北京视觉经典美术馆
2011年“境象”油画个展,北京中方角画廊
2007年“背离”油画个展,上海M50莲花画廊
2007年“遵命—继续穿行”油画个展,上海香地艺术中心
早春“针织衫”才是刚需,选款和搭配都总结好了,照着穿真减龄早春的季节,温度回升,我们的衣衫也变得轻薄起来。尤其是在温暖的南方地区,春季的氛围也是越来越浓烈。轻薄、软糯、甜美的针织衫,也成为女性必备单【详细】
40岁女人衣品更重要,简约优雅不失时尚,基础款穿出高级感世人都说40岁男人是一朵花,其实这个年龄段女性,也是有自己优势。这种具体表现在,就是自己得体穿着,姣好气质。衣品上代表你对生活审美,以及自己时【详细】